首页 > 新闻 > 综合 > 船界人物 > 正文

民营“动力王”施庆哲
2012-12-18 07:40:17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编辑:国际船舶网   我有话要说

从家庭作坊式的小公司,到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领域。从私营小企业主,到中国第一位民营“动力王”经历近十年的艰难,38岁的施庆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

图/施庆哲(姜晓明)

看着杭州下沙区的那片荒地,刘才英也曾怀疑,那个从义乌起家的年轻人是否真的可以建起一座民营大功率柴油机(产品库 求购 供应)企业。这是2006年的3月,她刚刚从中国船舶制造总公司的领导岗位退下来不久,经朋友介绍认识施庆哲。那一次见面,让她诧异“老板居然这么年轻”。

那一年,施庆哲32岁,已经坐拥2亿身家,却有着与年龄并不相符的沉稳与低调。采访过施庆哲的记者都说,他哪像什么大型重工业企业的老板,更像是一个高校里的年轻学者。

作为从行业内引进的资深专家之一,刘才英被施庆哲邀请来助他一臂之力。那天他们在义乌的“中高(船机库 位置)动力”谈了一上午,施庆哲把他的“宏伟蓝图”讲给她听这让技术出身的刘才英“很振奋”这个斯文年轻人有着与外表并不相符的胆识与魄力。

对于杭州这座城市,如果以马云为代表的IT产业像那汪秀美的西湖水;以施庆哲为代表的民营重工产业就像那奔向东海的钱塘江。3年后这江水奔流入海,“中高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不但在钱塘江边建起工厂,还制造出了第一台大功率柴油机2009年6月,中高首台大功率船用柴油机正式下线交付中国大型柴油机民营制造成为现实。

从父亲当年家庭作坊式的小公司起家,到进入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领域施庆哲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他身上总有一种来自晚清“工业救国”时期张謇那代企业家的风骨,这种气质汇聚成两个字,就是“开拓”。

走出义乌

早年施庆哲也曾有过苦日子。父亲在国营工厂干过采购科长,最后从工会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父亲退休那年,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母亲,于是他揣着一两千块钱,租了一个五六十平米的房子,带着3个人搞了个机电公司义乌华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为了给母亲买套房子”,1990年代初期,父亲成了长三角最早一批呼吸到改革开放空气的小老板。1997年,施庆哲大学毕业,进了父亲创办的机电公司。他干过从装卸、电焊、组装、测试、修理,到财务、营销的每一个工作,最后才开始担任公司的副总经理。

当年义乌城中有三十多家这样卖机电的小作坊,“华发”却成了惟一走出来的一个。1999年父亲去世,虽然留下的可用资本加起来不到一百万,却留下了更有价值的东西做生意的好口碑。

与父亲相比,施庆哲胆子很大。1998年,24岁的他,带着公司里的三十多个人,在义乌买下一块四千多平米的土地,建起一个生产发电机(产品库 求购 供应)组的工厂,当年家庭作坊式的经营转入了小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显示出了父辈一代未曾有过的魄力。他把企业经营范围缩减,集中生产控压机和发电机,并转向高端市场,从国外购买发动机(产品库 求购 供应)组装机组。他还跟奔驰接触,试图引进他们的发动机。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第一位。”这是市场教会施庆哲的经营之道。2003-2004年,一场覆盖全国的电能危机席卷中国,电力供求持续偏紧。当时有媒体报道全国24个省份拉闸限电,很多企业为了不停产,只好购买发电机组自己发电。

对于“中高”来说,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机遇,“原来想三五年做的事情,一年就完成了”。那一年的时间,施庆哲的身家从一两千万一下子上涨到两个亿。

后来,在国企呆了几十年的老专家们第一次来到义乌,中高的规模让他们惊讶,“一下子就破除了多年来对民营企业的成见”。

那时候的施庆哲已经开始意识到:国内备用发电机组的市场始终是有限的,再加上从国外购买发动机来组装机组,如果想走出国门,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下去,不出几年,企业发展必然会受阻,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施庆哲喜欢看历史,他研究中国民族工业百年的沧桑,意识到装备制造业正是民族工业起飞的翅膀。然而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还不到3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5%以上,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重工业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在浙江师范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后,施庆哲发现: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在海洋经济领域,中国即将成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而船用发动机产业也会随着船舶工业重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这个市场正在不断地扩大,处在其核心地位的船用柴油发动机,将会成为重中之重。

施庆哲的判断是准确的。那正是海运的“黄金时段”,世界造船业的重心已经向中国偏移。不过,浙江如雨后春笋般建起大大小小造船厂,却没有哪家民营企业敢涉足船用柴油发动机这片蓝海。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坚定不移的另类爱国情结“一定要让中国的重型装备实现国产化。”

施庆哲“再造民族工业繁华梦”的理想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