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综合 > 船界人物 > 正文

吴巨圣:海工不是解救中国船厂灵药
2013-08-22 08:05:48   来源:阿思达克    编辑:国际船舶网   我有话要说

\

挪威船级社(位置 联系)(DNV)大中华区海事咨询部总经理吴巨圣表示,目前中国海工装备落后新加坡、韩国约10到15年,切入海工高端市场需要国家级的战略和政策来支持整个产业的发展。

吴巨圣在第四届中国海洋工程(船型 船厂 买卖)技术装备论坛上指出,从船厂来看,中国海工装备的订单数量是位居第一,是韩国的4倍,但是订单金额却是韩国的二分之一。去年中国交付的金额超过韩国,但并非意味着中国已经领先,而是因为韩国在生产比较高端昂贵的设备还没有交付。

吴巨圣强调,海工装备不是一个可以无限扩大的市场,也不是解救中国船厂的灵药。

在造船业形势低迷的背景下,海工装备制造(一般指包括海上钻井平台(船型 船厂 买卖)、辅助船只、海上生活平台(船型 船厂 买卖)等在内的一系列产品)表现相当抢眼。中船协统计称,上半年我国共承接各类海工钻井平台订单24座/艘,合同金额近55亿美元,数量和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约为54.2%、41.2%,而2012年全年中国承接的各类海工订单(海工辅助船除外)为30座(艘),其中钻井平台(船)13座,价值不过80亿美元,仅占全球的13.3%。

海工装备的异军突起,源自造船主业亏损背景下的船企“一窝蜂”地涉足这一领域。据《国企》杂志报道,目前,包括中船集团、中船重工在内的造船央企,熔盛重工(位置 评论 新闻 招聘)、金海重工(位置 评论 新闻)在内的大型民企均已发力,甚至江浙地区一些规模不大的船企也以联合生产的方式进军海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