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拥有探海神器

2016-01-29 08:40:28
来源:中国船舶报 编辑: 国际船舶网 我有话要说

21世纪已被视为海洋世纪,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和加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中国也不例外。而开展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同样需要“装备先行”,首当其冲的则是海洋探测技术装备。近日,记者采访了上海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的部分参展企业,业内相关人士介绍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技术研究较薄弱   产业化国产化程度较低

海洋探测装备是人类认知海洋的重要技术手段,世界主要海洋大国在该市场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而我国最近十年才刚刚起步,差距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内从事海洋探测研究的机构较少,多年来,除了国家海洋系统、两大造船央企集团和部分高等院校,很少有企业参与其中。二是海洋探测装备的国产化程度较低,尤其是高精度装备和深水装备,至今仍被国外厂商垄断,长期依赖进口。

究其原因,除了国内相关技术研究的发展较为迟缓之外,还是由于管理体制所限。据介绍,我国对多波束深度仪的研究已有近20年历史,多家单位也获得过研究成果,但除了提供少数国防军工项目使用之外,至今未能实现产业化和商品化。因为按照现行体制,科研单位一经课题验收或鉴定,该项目即告结束,后续的产业化问题、服务保障以及性能改进等问题,通常再无人关注和过问。

在海洋探测装备相关产业链上,尽管国内近年来已有不少企业正在积极进入,但由于缺乏技术研究力量,大多只能从事设备贸易代理,少数企业虽然经过应用积累,开始着手一些技术集成或产品组装,但由于高端海洋探测装备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应用市场窄小,仍然难以实现根本上的突破。据了解,如深水多波束深度仪、重力梯度仪、涌浪滤波器等高端海洋探测设备,目前基本被欧洲几家知名企业所垄断,对于我国独立自主开展海洋科技研究和海洋资源开发极为不利,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也带来制约瓶颈。

记者了解到,随着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产品库 求购 供应)系统成功应用,近年来,海洋导航、定位、跟踪、测控和信息传输等专业细分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北京、南京、西安等地,已相继建立了北斗产业园区,推动了我国海洋探测技术装备的产业化,而随着精细化作业、深水作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互联网+、智能化的需求,我国海洋探测技术装备的创新还有很大的空间。

新军正在崛起  高端装备开始突破

坚冰正在融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在此政策利好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内一些民营企业,发挥其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机制优势,并采取各种技术创新措施,向高端海洋探测装备领域发力进军。

去年刚成立的江苏中海(位置 评论 新闻)达海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依托其母公司、国内地理测绘技术装备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雄厚实力,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紧密合作,已经开发出多波束测深系统及装备。据该公司总经理李洪江介绍,江苏中海达研发的iBeam8020多波束测深仪(产品库 求购 供应)除了精密测深功能,还具有水下定位、三维测绘等功能,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可实现替代进口。之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船用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已占国内市场40%的份额,其他如水声定位系统、海洋油气管道安全监测(产品库 求购 供应)系统等产品,也已得到广泛应用。他说,多波束测深仪的市场空间较大,国内每年的需求量预计近千台,实现国产化的意义十分重大,已经得到市场和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下一步,江苏中海达还将进一步优化多束波测深装备的设计,增大其作业深度和测绘精度,满足我国南海开发的迫切需求。

杭州腾海科技有限公司则是由代理商起家,再经过开展系统集成逐步进入到自主研发,在国内海洋探测装备市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大伟介绍,我国海洋科技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不同于外国,市场需求也因此而不同,这就迫切需要由中国企业自主担当。近年来,腾海科技公司先后参与了全国首套海底观测系统的开发与集成和全国首个涌潮综合观测站的建设,并参与了江苏省海洋防震减灾预警观测系统多个项目的建设,发明了水下机器人失踪信息监测和海上溢油监测预警两项专利,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了分支机构,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该公司最近又研发出“海豚水下信标”,可搭载在各种水下监测平台上,一旦平台发生意外上浮事故,该信标可自动打开北斗卫星定位装置向中心站发生信息数据,也可单独上浮发送监测数据,并可支持自毁功能,在国内居于技术领先水平。

联合产学研整体力量   加快产业链建设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尤其是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和部署,我国海洋探测技术及装备的市场正在加速发展。今年,国务院已批复同意《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立体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产品库 求购 供应)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全面建成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为核心的完整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链条,具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的能力。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罗续业为此介绍说,我国正在加快形成空间、水面、水下、岸基立体式海洋观测体系,并向一体化、实时化、多尺度、高精度的方向发展。他建议,在加快发展船载、机载、浮标、潜标等探测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应重视水下传感器(产品库 求购 供应)等新型技术装备的研发,提升技术集成和协同创新的能力,加强试验与保障基地的建设,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该中心也正在研究成立国内海洋科技界产、学、研、用联盟性组织。

业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此议题反响积极。腾海科技公司徐大伟认为,国外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大海洋研究”,在技术和装备上都明显处于领先地位。以传感器为例,在其核心技术如算法、封装工艺上,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国营科研单位,专业划分过于琐细,且各自为阵,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慢、效率低,市场推广更是缺乏积极性。而民营企业资金有限、缺乏人才,难以获得国家科研项目的支撑,研发投入很难不断地持续。因此,国家应重视海洋科技领域的顶层设计,加大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高端海洋探测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在业界的产学研结合上,要从目前的点对点,扩展为点到面,注重全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江苏中海达公司李洪江也透露,该公司将通过收购海外公司的策略,加快进入水下机器人的国际先进行列,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创新机制和市场体制的力量,实现为用户提供完整海洋探测技术方案的发展目标。

 

推广:安全、洁净 、EPT技术的BSKY压载水管理系统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