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船”共创一代新

2016-08-10 16:23:13
来源:航运交易公报 编辑: 国际船舶网 我有话要说

“南北船”共创一代新

在中国造船企业分列第一、二位的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规模优势毋庸置疑,规模优势如何在全球市场被压缩的当下发挥规模效益

去年全球造船业经历整体性低迷,今年放眼中国造船业,其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依旧严峻。《2016年造船业现状分析》援引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统计指出:去年全国造船完工量4184万DWT,同比增长7.1%,其中海船为1477万CGT;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126万DWT,同比下降47.9%,其中海船为1209万CGT。截至去年年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23亿DWT,同比下降12.3%,其中海船为4640万CGT;出口船舶占比95.7%。另外就上半年的造船市场形势而言(见图),这种颓势还会延续。

那么,如何应对?诸多造船业分析人士呼吁,中国造船业亟需淘汰过剩产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一方面要调整行业结构,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散货船(船型 船厂 买卖)等低附加值船型的比重,增加LNG船等高附加值船型的比重。

作为中国造船企业的龙头企业——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 “南北船”)就以上两点做出的一系列实质性举动令人瞩目,同时也值得中国其他造船企业结合自身特点予以借鉴。

去产能+证券化

大环境倾颓之际,大型造船企业的“吸单”能力强大——凭借的是企业自身在政策导向、融资能力、技术支撑等方面的显著优势——通俗地讲就是“做得了、做得起、做得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前10位的造船企业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53.4%,同比上升2.8%;新接船舶订单流向大型造船企业的趋势愈加明显,前10位的造船企业新接订单量占全国总量的70.6%,同比上升15.1%。

在中国造船企业中分列第一、二位的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规模优势毋庸置疑,规模优势如何在全球市场被压缩的当下发挥规模效益?

首先,以去产能为主要目的的行业内规范化工作初见成效。

去年,面对行业内产能严重过剩且短期内得不到有效消化的局面,工信部先后发布《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和《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行业规范条件》,旨在鼓励更多造船企业通过多条渠道努力化解过剩产能。在行业内规范考评造船企业“生与死”的前提下,“南北船”抓紧落实压缩产能的实际举动也显得更加有据可循:中船集团主动关闭上海船厂(位置 评论 新闻)船舶有限公司浦西厂区的修船业务,从根本上解决了产能、环境、规划等一揽子问题;中船重工旗下大连船舶重工(位置 评论 新闻)集团有限公司兼并大连大洋船舶(位置 评论 新闻)工程有限公司,中船重工内部调整中以集团内部骨干企业为主力兼并重组潮预计将是今后的主流趋势——企业不光可以通过兼并“从大到更大”,而且可以“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在企业内部消化掉原本看不见的冗余问题。

其次,以促进“军民合一”为抓手削减剩余产能。

先看将“四大”合并为“两大”并削减近1/3产能的中船重工。第一个重大举措是将青岛北海船舶重工(位置 评论 新闻)有限责任公司(北船重工(位置 评论 新闻))的资产整体划入武昌船舶(位置 评论 新闻)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武船重工(位置 评论 新闻))。武船重工在军用船舶、工程类船舶和钢构领域有着业内公认的研发和设计能力,然而由于受到长江航道的掣肘,无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北船重工在基建、生产能力方面的优势明显,却不具备武船重工的多品类研发、设计能力,且对军用船舶的研发亦是仅限于若干个基础门类,故“南北船”在军用和民用、研发和生产等诸方面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此类“军”、“民”统筹的“1+1”模式,不仅使规模层级得以提高,且让双方的生产瓶颈得以解除——这是在质的方面实现去产能。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武汉—青岛模式”在中船重工内部已不鲜见,虽然有的并非是整体合并的模式,比如以461厂为前身的中船重工旗下的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海西重机(位置 评论 新闻)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控股,也是类似促合手段在中船重工内部的缩影。第二个重大举措是中船重工将持有的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船重工(位置 评论 新闻))的全部股权划转给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船集团(位置 评论 新闻)),从而使山船重工成为大船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此番军工背景的大船集团吸收民用造船背景的山船重工不仅仅是基于“军民融合”这个主题,还带有中船重工集团层面对于国家环渤海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整体考量,其隐藏的战略意义也不可低估。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曾向媒体透露,“四并二”的目标是削减产能500万DWT,约占中船重工总产能的1/3。

在进一步的证券化道路上,中船重工、中国船舶(股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工(股票))将持有的包括5家军工科研院所核心动力资产在内的16家企业144亿元的资产注入风帆股份,打造中船重工统一的动力业务专业平台,风帆股份也因此更名为“中国动力”,中船重工下属众多科研院所在现有证券政策体系下实现资本化的合理配置。此外,6月24日,中电广通发布公告称中船重工将对其进行收购,中船重工此时出手“买壳”,进一步整合电子信息、特种装备等领域资产的意味明显。

再看坚持“一套资源、两种能力、多份产出、多重效益”,统筹考虑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和发展民品业务的中船集团。中船集团在集团内部实行的是“军与民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作模式——以“军”为依托,积极实现“军”与“民”的角色转换,军用舰船设计技术、建造技术、生产工艺均可直接用于民用船舶,而军船与民船的生产准备、现场管理和质量管理等管理流程基本相同,也可以实现制造模式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中船集团在按期优质完成各项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民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在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船型 船厂 买卖)三大主力船型领域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化产品,并积极引导军品项目研究中形成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向民品领域推广应用。同时,在军品研制中不断借鉴和应用民船设计建造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缩短军船的研制周期,显著提升了军船的建造效率、水平和质量,民船产业的发展壮大又为军工研制提供了更加强大的保障,形成了“军民融合”互动的良好局面。

中船集团的证券化率较中船重工低, 然而以集团内部的3家上市企业——中国船舶、中船防务(股票)和钢构工程为核心的重组架构是明晰的。《航运交易公报》去年第41期《“南船”多板块整合》一文中阐述了中国船舶偏动力研发、中船防务偏资产整合、钢构工程偏吸纳设计资产的路线图。

高技术+新船型

什么是当下行业内蕴含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这个概念基本包含大型LNG船、大型LPG船(船型 船厂 买卖)、豪华客滚船(船型 船厂 买卖)、FPSO、半潜式钻井平台(船型 船厂 买卖)、自升式钻井平台、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工程勘察船等。以其中最前沿、生产难度最大的深水工程勘探船(船型 船厂 买卖)为例,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深海探测和开发,将其同高铁、航母等工程技术并称为奠定中国科学技术大国的前沿领域之一。中船重工研制的“蛟龙号”,作为中国自主设计集成的载人深海潜水器在攻关了承压能力、续航时间、通讯不便和海水腐蚀等一系列难题后,将成为中船重工在深海勘探领域的拳头产品,对中国的海洋开发战略、海洋能源利用和海洋资源探索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海洋核动力平台领域,中国首艘海洋核动力平台即将在中船重工旗下渤船重工(位置 评论 新闻)总装,而中船重工未来将批量建造近20座海洋核动力平台。7月22日,中船集团与中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船集团进军核动力领域的决心。

在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三大传统造船领域,国内外造船业曾有多份报告对前两者普遍看衰,然而这两种类型船舶将长期伴随民用造船企业——真正要解决的瓶颈是如何形成完整的系列化产品,在三大传统造船领域努力实现“本厂首制、全国首造、世界首创”,增强核心竞争力。以集装箱船建造为例,去年11月,中船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位置 评论 新闻)有限公司(外高桥造船)和中船重工旗下大船集团相继举行两艘两万箱级集装箱船的开工仪式。其中值得注意是大船集团是在实现8000TEU型、9000TEU型、万箱船等船型的首制后,大跨度地实现两万箱船的首制。

此外,外高桥造船联合广船国际(位置 评论 新闻)、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在上海投资设立的中船邮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意大利芬坎蒂尼公司签署《豪华邮轮造船合资公司协议》,中国造船企业首次引进国外技术,是外高桥造船继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和LNG船之后第五个核心产品。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