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船界人物 > 正文

胡问鸣:央企须与世界强手比肩

2016-07-03 10:24:24
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 国际船舶网 我有话要说

重点研发4500潜水器

深海装备发展前景好、空间大

《证券日报》:在5月30日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深海探测和开发。在总结我国科技成就时,列举了载人深潜、高铁、航母等工程技术成果,称其为中国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期,由中船重工研制的“蛟龙”号很受关注,请问,这一中国自主设计集成的载人深海潜水器,在深海探测开发方面有何进展?

胡问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科技大会上列举了13项重大工程技术成果,其中包括两项中船重工开发的项目,即蛟龙号和航母,这令我们倍感自豪。

走向深海,装备先行。作为海洋装备建设的主力军,中船重工必须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制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深海装备,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蛟龙是中国装备中少数几个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端装备。目前,我们已可以深入7062米的深海进行载人作业,并且采集样本。已获得大量海底生物、矿产样品,充分验证了“蛟龙”号在复杂海底地形和超深环境作业的系统功能。

现在,美日等国在加速研制一万米以上的载人作业潜水器。在这场竞争中,中国必须保持第一,中船重工责无旁贷。我们向国家申请承担此项工程任务,已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船重工702所是项目研制总体单位。但是,万米潜水器研发的科研与探索意义更突出,表现的是技术能力与探险胆略。全球海洋中万米甚至以上的海沟并不多,世界上80%以上的海洋资源集中在4500米以浅的海域,因此,我们正在研发生产4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应用范围广、未来需求多,批量生产与服务的前景广阔。

深海有无尽的宝藏,海底油气资源和矿业资源都非常丰富,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海洋疆域辽阔,需要、也可以向深海要资源。

目前,海底的铁矿、可燃冰、锰结核等都还没有开发。尤其是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具有巨大战略价值。可燃冰的开采难度主要在于向海面输送,目前技术还在探索阶段。

为此,我们还要建造深海空间站,要比太空空间站的功能更丰富一些,可以实现人员、装备、甚至资源的驻留、对接和输送。

《证券日报》:建造深海空间站,进行深海装备竞争,面临哪些技术难题?

胡问鸣:水下作业有与太空作业不同的难点,有的难度很高。首先,太空中不存在压强的问题。没有压强,“船”、“站”对接不需克服压力,也就没有必要安装克服压强的动力装置。但是深水作业存在巨大的压强,整个装备外壳也承受着巨大的海水压力,需解决高强度建造和高压强下对接、作业与解脱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其次,海底没有光源,十分黑暗。太空中可以用太阳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目前在海底只能自备能源。如果不用持续能力极强的能源,海底驻留的时间就会受限。

第三,电磁波在水中无法传播,通讯困难。在海水中,我们需要用水声通讯(一种借用水的震动传输的通讯方式)或甚低频、极低频通讯。这与太空通讯不同。

第四,海水有巨大的腐蚀性,这一点也是太空中不需要考虑的。我们常用的不锈钢(产品库 求购 供应),到了海底很快就被腐蚀了。如何解决材料防腐也是海底空间站的难度之一。

此外,对海底作业的科学家来说,如何提供深海救援保障、如何实施深海救援,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我们针对上述难题的有关技术都已经取得了突破。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