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船界人物 > 正文

胡问鸣:央企须与世界强手比肩

2016-07-03 10:24:24
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 国际船舶网 我有话要说

“非船”产业有三大创新成果

海洋核动力平台是重点

《证券日报》:造船业是一个多学科、多种技术集成的产业,围绕造船形成的大量非船技术和生产资源,中船重工是如何布局的?在非船产业创新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胡问鸣:首先是动力平台的建设。前不久,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到,他在哈尔滨考察时,创新成果让他眼前一亮。这个令习总书记眼前一亮的创新成果就是指中船重工下属研究所703所。

703所是中船重工从事蒸汽、燃气动力装置和相关技术应用研究的国内顶级研究所。中国第一代、第二代核动力潜艇和航母、驱逐舰的动力系统就是该所研制的。中船重工在对中国动力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中,注入了703所资产,这些核心业务很有发展潜力。

目前,7类动力技术全部注入中国动力,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动力上市公司包含这么全的动力技术门类。并且,这些动力技术的盈利能力也很强。

其次,中船重工承担了海洋核动力平台国家示范工程项目。海洋核动力的需求巨大,不仅体现在海上石油开采方面,还体现在海岛开发等诸多需求方面。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填海造地花费颇多,却在外海有几十个岛屿尚未开发,主要原因是缺乏能源、保障、供粮、供水、供冷。未来如果要扩展外海空间,开发利用海岛,海洋核动力是最好的选择。预计可以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上百亿元的核动力装备产值。

第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创新成果。其中,风电设备和组网运控技术方面我们拥有核心技术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与之配套的海上风电叶片已经达到130多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船重工“海装”风机(产品库 求购 供应)已成套出口美国,在美运营的风电场已并网发电,运作良好。

此外,电子、通讯、智能装备等在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证券日报》:目前,“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各行业全面推进。造修船作为传统行业,如何拥抱互联网?

胡问鸣:以解决船舶工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切入点,我们搭建了面向船舶工业、创客资源的“智·海”协同创新平台。以中、英、法、德、意、阿拉伯等六种语言同步向全球发布信息,通过互联网征询创新题目解答方案,且每个项目都明码标价。

通过将问题细化,让全世界的智慧帮我们解决技术、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就可以改善目前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在科技领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社会精英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神秘的军工企业向大众开放,创新需求向社会开放,可以让更多的能人、智者有机会参与进来、展现才能、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我们成立了专职的运营管理团队,提供线上线下对接服务。“智·海”平台上线运营时间不长,目前已征求到技术需求139项、需求标的2642万元,收到技术解决方案6项、成功对接1项。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