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最大船舶制造企业“换壳重生”!新江洲风起再扬帆
2024-07-10 19:16:34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
国际船舶网
我有话要说
长江畔的江西省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造船现场。(本文图片由江西省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长江岸边,下巢湖畔,几栋红砖厂房并肩矗立,四周树木葱茏。厂房内,生产于1971年的压延设备和谐地融入了现代化生产线。“老伙计”与“新朋友”相遇,这奇妙的组合,透射出满满的契。
当激昂的机械轰鸣声再次响起,江西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拂去尘埃,迎来“涅槃重生”。从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到江西省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从“江州”到“新江洲”,不只是名字的“新”,更是管理模式的全面革新和产业领域的勇敢探新。
湖面上,一艘造型精良的万吨级船舶正欲通过闸口进入长江扬帆起航。这是江西辉煌的造船历史的延续,更是开启新篇章、迈向新未来的号角。
风光不再 江联造船的黄昏
江州造船厂的历史,要从20世纪60年代说起。1969年11月,一个代号为6214的工厂(后更名江州造船厂)在瑞昌下巢湖畔应运而生。在鼎盛时期,6214厂拥有职工7000多人,厂区占地面积达到127万平方米,生产、生活设施完备。
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和市场经济的到来,6214厂的订单逐年减少。尽管该厂尝试过多种转型方式来适应市场需求,但因负担太重,难以挽回颓势。到了2005年,6214厂纳入国企改制范围,成立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联造船),将股份分给当时的800名员工共同持有,彻底完成了从国企到民企的转变。
为进一步拓展海外业务,2008年,江联造船成为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海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重工)的全资子公司,这一重组为该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发展机遇。到2012年,江联造船迎来鼎盛时期,船舶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39亿美元,成为江西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全球航运市场的剧烈波动、技术革新的快速推进以及内部管理问题的逐渐暴露,江联造船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船东弃船、资金链断裂、订单承接举步维艰……一系列问题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踵而至,将这家曾经辉煌的船厂推向了破产的边缘。船台边杂草丛生,硕大龙门吊行走机构布满了蜘蛛网,各式破旧设备、工装、废铁横七竖八地躺在各个区域,昔日繁忙的厂区变得寂静无声。
“2012年之后,公司经营一落千丈,江西省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秋平作为曾任江联造船厂常务副总经理的老员工,对船厂经营状况十分了解。“当时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造船企业又面临去产能,企业基本处于僵尸化状态。”
破茧成蝶 重整旗鼓迎曙光
如何让行将枯死的“老树”重获新生?瑞昌市政府出手了。
“江联造船自进入经营困难,再到重整协议签订,历时数年,涉及问题千头万绪,运作艰难复杂。”吴秋平告诉记者,江联造船的重整过程一波三折,之所以能最终取得突破,靠的是瑞昌市政府的智慧与担当。
2018年3月,中海重工与瑞昌市政府和扬子江船业集团订立合作框架协议。由扬子江来托管江联造船,同时,拟以瑞昌市黄金乡的石灰石矿区的开发推动船厂的重整。瑞昌市政府还将江联造船的部分舾装码头改造成砂岩运输码头,以增加船厂的收入来源。
这种以资源换产业的方式,使瑞昌市成功引入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为之后江联造船的重整奠定了基础。
在瑞昌市政府的精心安排下,江联造船与扬子江船业的合作逐渐深化。但江联造船需要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依然繁多且复杂。除了财务困境和资产闲置外,还包括拖欠员工薪资和社保、员工安置、生产要素质押等多方面的问题。为让新投资企业无后顾之忧,瑞昌市政府通过瑞昌市瑞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从债权人手中回购了江联造船的大部分资产,再租赁给新投资企业。
2023年3月,钦实集团和扬子江金控合资成立江西省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重新组合盘活现有资产,从瑞联资产公司手中承接了原船厂的主要生产要素,以打造长江中上游最大高端船舶建造基地为目标,重新定位产品方向,重塑企业文化,重构技术、管理体系,以两大股东在船舶市场的影响力和实力,开启了船厂新的“航程”。
创新升级 勇闯新能源蓝海
自新江洲成立以来,重整船厂生产要素,重塑江州造船品牌,逐步取得市场的认可,先后签订了国内、国外船舶订单。
今年4月,新江洲与丹麦一家百年老牌航运企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承接8艘6800吨双相不锈钢电推甲醇双燃料化学品船建造项目,订单总价值约14亿元。这不仅是我省最大单笔船舶建造出口订单,也是我省出口的第一个新能源船舶订单,标志着新江洲向新能源船舶市场迈进了一大步。
为了圆满完成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新江洲全面启动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计划。新江洲船舶重工总工程师芮晓松正是该公司引进的高端人才之一,他曾在金陵鼎衡船舶有限公司和芜湖造船厂任职,在化学品船建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船舶设计与建造经验。
“新江洲对技术创新十分重视,充分利用民营企业的灵活性机制,实现付出和收益共享,极大地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芮晓松说,新江洲把发展视野投向新能源领域的做法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让他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同时,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在船舶设计、研发、制造及智能化应用等领域不断突破,也让他鼓足了干劲。
在技术创新方面,新江洲更是不遗余力。在船型开发上,新江洲与上海瀚顺船舶设计有限公司携手,共同探索并实践着新能源船舶设计的最前沿。除此以外,新江洲还积极与湖北东湖新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构建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的双引擎。
随着项目的稳步推进,新江洲的现代化车间内,智能制造车间、一幅幅繁忙而有序的生产景象正逐步生动展现。从激光切割机的精准作业,到高空作业车的灵活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技的力量和创新的活力。
“今年,我们预期目标是实现30亿元的经营订单,但半年刚过,订单总额已接近40亿元。”吴秋平对新江洲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公司计划在2026年前,以新能源船舶为突破口,实现产值15亿至20亿元的目标,交付约12艘船舶,成为长江中上游品质最优、产能最大的高端船舶和新能源船舶领域的领跑者。”
-本文转载自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