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保险转型聚焦“造血”赛道
2024-09-25 20:25:34
来源:航运交易公报
编辑:
国际船舶网
我有话要说
小险种的航运保险首次在基础领域建设被赋予大使命,中国航运保险如何抓住转型升级关键期?需要“壮骨”“增肌”,更关键的是提升“造血”功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明确要求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9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航运保险领域提出加快发展海运保险,提高海运保障能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明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在全球贸易和航运领域影响力与日俱增,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中国航运保险市场如何抓住转型升级关键期,重塑航运保险生态?业内专家告诉《航运交易公报》,核心是加强承保能力的独立性,鼓励资本向航运保险与再保险上聚集,需要“壮骨”“增肌”,更应提升“造血”功能。
壮筋骨 巩固市场份额
《2023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海运量接近全球海运量的1/3。今年上半年,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完成营业性货运量269.9亿吨,同比增长4.1%,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3.4%(见图1)。从运输方式看,完成公路货运量197.7亿吨,同比增长4.0%;完成水路货运量47.0亿吨,同比增长6.3%。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5.6亿吨,同比增长4.6%,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3.2%(见图2)。
从运输结构看,内贸吞吐量同比增长2.7%,外贸吞吐量同比增长8.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亿TEU,同比增长8.5%。中国在2024年上半年国际海运市场依然维持活跃态势。
从船队运力规模看,《航运交易公报》在2023年第十九个航海日上获悉,截至2022年底,中国海运船队运力规模达3.7亿DWT,较10年前增长1倍,船队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根据《2023中国航运发展报告》,中国船舶运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底,中国沿海运输船舶10675艘、9792.75万DWT,分别较2022年底下降3%和增长4.5%;内河运输船舶达10.66万艘、15433.11万DWT,分别较2022年底下降2.6%和增长1.2%。另据克拉克森的统计,2023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最大的船东国,市场份额占比为15.9%,略高于希腊船东的15.8%。
中国已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水运大国之一,有着巨大的保险市场发展空间。近年,传统航运保险(船舶险与货运险)在中国市场平稳发展,保费收入不俗。根据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rine Insurance;IUMI)2023年爱丁堡年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船舶险保费收入9.66亿美元,占当年全球船舶险保费的11.5%,在全球排名第二(第一是北欧Nordic市场,占比16%。英国劳合社市场和公司市场在全球的占比分别为8.4%和5.9%,合计在一起略高于中国);中国货运险保费收入约为25.62亿美元,占当年全球货运险保费的12.5%,在全球排名第一(英国劳合社市场和公司市场在全球的占比分别为9.2%和4.3%,合计在一起的话略高于中国)。
业内专家告诉《航运交易公报》,投保人在投保船舶险和货运险时,普遍会关注保险人的品牌和资质、服务的网络、承保经验和能力以及价格。需要提及的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投保人在选择保险公司时,价格所占权重在逐渐升高。就差异而言,由于船舶险更为复杂,投保人在选择保险公司时,更看重保险人的承保能力,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保险人的理赔服务能力。
中国的保险公司相较于国际大型保险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大局的意识上,远远高于国际公司。但是,在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法律适用、理赔服务网络方面,中国的保险公司还有提升空间。比如涉外航运保险不仅需要中国的网络,还需要较为完善的海外网络,而这点是中国绝大多数内资保险公司所不具备的。又比如,海外保险人在特殊船型的承保上具有较丰富的承保经验和较高的承保能力,投保人往往会就这些特殊船型到海外市场寻找保险人。此外,中国保险公司提供的财务保证书,还不能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航运保险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强化本土投保、巩固市场份额方面,业内专家表示,这是航运保险的筋骨,如何练强变壮,需要中国保险行业苦练内功,可从四个方面提升自身能力。
一是,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聚行业力量,提高行业共识,针对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行业新兴领域,在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与服务方面持续探索实践。研究推出中国协会条款和操作指引,提供更加丰富和专业的产品供给。
二是,加强开放合作。2023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宣布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正式启动,以构建一个面向全球的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为航运保险的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承保能力、便利化的服务平台和专业的国际交流。在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航运风险集散中心、管理中心和全球交流合作窗口。
三是,加强海外网络的铺设,提升服务全球的能力。目前中国保险人在海外理赔网络的建设上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拥有了覆盖面较广的网络。但是,在网络的服务能力建设上有所欠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短板还是比较明显,需要中国保险人的资源整合,提升海事处理、事故救援、法律纠纷等一揽子服务能力。
航运保险的发展也离不开上下游产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出口的货物中采用FOB贸易术语的约占70%。这背后的原因很多,有中国发货人规避运价波动的考虑,也有国外班轮公司、货代公司联合国外强势买家的因素。要改变这一局面,中国的航运企业、货代企业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提供多样的运输解决方案,为货主企业提供“迅速、准时、节省、安全和高效”的服务;在降低和稳定运输成本上下功夫,让货主企业对运输成本做到合理预见、有效控制。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国货国运”的比例,对稳定中国贸易供应链的安全也至关重要。
此外,中国货主的产业升级也需要不断进行,改变过去以出口低附加值、议价能力低的货物为主的局面,提升在国际贸易中买家的地位和优势。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航运保险人才队伍。和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培养具备金融和海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航运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秀“肌肉” 连创转型新品
当前,中国航运保险正面临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业内专家表示,中国保险公司在这方面也能秀出一些“肌肉”。
2023年12月12日,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中远海自保)与中远海运集运、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和易孚(IQAX)合作,成功为武汉中远海运集运客户签发首张GSBN区块链电子保单。12月14日,该保险单成功实现与IQAX eBL区块链电子提单同步流转,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在航运保险业的应用已经迈入新阶段。
再比如,中国保险公司联合一些科技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相关的技术平台,评估船舶性能和运营效率,量化船舶风险高低,为航运保险提供专业的风险评估产品,提高风控管理能力,解决投保人所面临的保险产品选择少、保费高和事故索赔难度大、期长等问题。
在绿色低碳化方面,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上航保协;SIMI)联合相关保险公司开发绿色智能船舶保险方案,稳步推进航运保险“中国条款”制定。中国头部的几家保险公司共同成立中国绿色船舶保险共同体。今年6月该共同体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举行,9家成员单位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中国船舶集团(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通过多方合力提升船舶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水平,建设优质高效的现代绿色船舶体系,为中国绿色船舶产业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完善的风险保障服务。2022年9月23日,中远海自保宣布以附属会员的身份加入“海上保险波塞冬原则”(PPMI),成为中国第一家签署该原则的机构和保险公司。“PPMI”是量化和披露保险公司业务组合碳强度的全球框架。缔约机构需要每年报告其船舶险业务组合与气候目标的一致性情况,并对标两条路径:一条按照国际海事组织的《初步温室气体战略》,到2050年较2008年碳减排50%;另一条按照《巴黎协定》,到2050年减排100%。
除了上面提到的绿色智能船舶保险方案,中国航运保险产品的创新也在持续发力中。上航保协在会员单位的配合支持下,正在开发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条款,以不断扩大协会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在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今年6月3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保财险)全球首款满足中国“一单制”的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创新保险方案落地,实现从安徽合肥工厂装箱,集卡运至车站,铁路到上海港,再从上海港到荷兰鹿特丹的全程保险。这些都是在航运保险人的努力下取得的成绩。
此外,今年在上航保协牵头、人保财险等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电动船舶保险条款研发。7月8日,在上航保协航运保险注册管理平台上成功注册,分别是上航保协电动船舶保险条款、上航保协集装箱式移动电源综合保险条款(定期)和上航保协电动船舶经营人保障和赔偿保险。
7月25日,在监管的指导下,上航保协召开绿色船舶示范条款法律研讨会,各参会保险主体法务部门、业务部门代表以及经纪公司代表对前述条款征询意见稿就承保范围、法律适用、条款体例等进行了交流探讨,以确保示范条款的合法性、合规性。后续将进一步完善绿色船舶示范条款。
业内专家表示,开发绿色船舶保险条款,对推动船舶保险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航运示范条款的完善,加快建设船舶保险产品体系,助力中国保险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绿色航运业发展保驾护航。
造“血库” 改善保险生态
航运保险,不仅是航运业的保障,也是护航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金融工具。尽管航运保险是保险领域的小险种,却首次在基础领域建设被赋予大使命,航运保险由此面临转型升级新机遇。
其实,关于航运保险转型升级的说法这些年不绝于耳。近10年来,整个行业一直在探索航运保险的转型升级之路。10年前,成立了上航保协来代表中国从事航运保险的保险人,原中国保监会当年发布了关于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航运保险监管新政策,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的推出,上航保协代表中国加入IUMI。在探索的道路上,中国航运保险人一直在不断寻找自身的定位。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提出,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可以说,《决定》的内容不仅在顶层设计层面对发展中国航运保险提出新的要求,也为中国航运保险的转型升级指明发展的方向。
《决定》为何强调提高航运保险的承保能力和高水平服务?业内专家分析,一方面,中国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绝大多数来自欧美主流再保人提供的再保合约支持。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航运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还是“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航运保险业务,比如红海特战险、保赔保险、特殊船型的船壳险、金额较高的特殊货物的运输等等,由于中国缺乏足够的承保能力、或者缺乏成熟的经验和技术,中国还需要到海外市场(比如伦敦劳合社市场、新加坡市场)寻找临时分保的再保支持。所以,从根源上看,中国航运保险的承保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欧美市场。
《决定》提出要提高中国航运保险的承保能力,核心要加强航运保险承保能力的独立性。而资金,是加强独立性的“血库”,自造“血库”对中国航运保险转型升级而言,是关键一环。
如何加强独立性,壮大“血库”?答案都在问题里。
中国航运保险不够独立,一方面是中国专业的再保险公司数量有限,那么鼓励中国资本向航运保险和再保险上聚集是一条出路。要改变资本市场过去的认知,不是只有房地产这类行业才可以赚钱,保险和再保险同样可以赚钱,而且是长期稳定地赚钱。这个只有靠国家政策的支持,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引导资本向航运保险和再保险的流入。
另一方面,中国航运保险市场缺乏健全的法律环境。业内专家指出,好的保险环境,不仅要有优质的保险公司,还要有好的法律服务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能为航运保险市场发展创造“血库”。英国航运保险市场为何经久不衰?他们有强大的资金池,资金不仅来自直保与再保市场的保费收入,还有海事仲裁服务。根据专家提供的数据,2023年在英国海事仲裁服务的人员达36.8万人,法律活动收入达437亿英镑,年增长率为5.6%,法律服务贡献达340亿英镑,年增长率为8%。
中国航运保险市场也注意到海事仲裁服务的“造血”功能,正在本土探索试点,尝试改善保险生态。2023年12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引入了仲裁地、临时仲裁等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仲裁制度规则。2024年6月,上海市司法局制定出台《上海市涉外商事海事临时仲裁推进办法(试行)》,对临时仲裁适用范围、选定仲裁员和仲裁规则、仲裁程序推进和保障等作出规定。上海虹口北外滩作为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的开庭地,已有超4000家航运服务企业以及近40家功能性机构进驻,成为中国航运服务企业最集聚、航运总部特征最明显、航运要素最齐备、航运产业链最完善的区域之一。虹口区将进一步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将北外滩作为涉外海事商事纠纷的争议解决地和临时仲裁的首选地,打造涉外海事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决定》提出要提高航运保险行业的服务水平,抓手又在何处?业内专家表示,先要看懂国家政策,其给出的指引,既是发展方向,也是当前短板,更是抓手所在。2023年12月,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强化航运保险服务保障,支持航运保险机构加强全球服务网络建设,并鼓励与中国相关机构开展海外网络协同合作,不断提升海外理赔、防损等服务能力。
关于服务能力,业内专家指出,英国航运保险市场之所以有国际话语权,除了造血能力强,资金充沛,其专业保险团队可以给你想要的保赔产品、最优的保赔服务,关键是反应够快。2008年,“天狼星”号超级油轮被海盗劫持,这是索马里海盗首次劫持大型货轮,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它标志着海盗活动范围的扩大和能力的增强,随后海盗劫持活动急速增加,市场对海盗军事风险类保险产品需求上升。当时,有船东尝试在中国市场购买该产品,询问多日没有回复,该船东转向伦敦市场求助,开市不到1小时就得到回复,成功买到该产品。
业内专家分析,成熟的保险市场,当市场需要风险产品时,有专业精算师设计定价,保险公司推出相应产品,保险人员负责推广,再保市场进行分保,环环相扣,可能仅需一个晚上,就能完成上述流程。打出这套高效组合拳,光有资金不够,需要积累经验,更需要高质量服务水平。
这个行业需要具有航运、贸易、法律、保险等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而目前中国在这个领域的人才培养跟国外比还相对落后,缺乏较为体系、有权威、被行业公认的人才培养机制。当这个市场有资本流入、有人才的聚集,才有可能把提高航运保险的承保能力落到实处。
最近数十年,地缘政治博弈、自然灾害、疫情等变量因素给世界带来太多的动荡,时刻提醒我们世界并不太平,我们发展经济、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保障自身经济安全的需求不断面临着挑战。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贸易以及与之相关的航运物流安全对中国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非常重要。航运保险服务于国际贸易和航运物流,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缺少了航运保险,我们很多的经济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如何强调航运保险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决定》点出了中国航运保险发展中最核心、亟需提升的两个问题。航运险以及整个保险行业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日益受到重视。聚焦“造血”赛道,有助重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保险业新格局。
中国航运保险发展进程
中国航运保险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国际化过程。
1805年:外商洋行在中国香港联合组织了广州保险协会,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代理水险业务的机构。
1835年:英国商人在香港开设了广州于人保险公司,专门经营当时广州中外贸易机构的海外贸易保险业务,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经营水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1877年:上海招商局设立了仁和水火险公司,标志着中国国人自办海上保险的开始。
1984年: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在北京成立,为中国远洋运输事业提供了风险保障。中国航运保险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航运保险市场,航运保险在助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5年: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加入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这标志着中国航运保险正式迈向国际舞台。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航运保险行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中国航运保险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除了传统的船舶和货运保险,还开发了航运延误险等多种创新业务,以满足航运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航运保险机构也在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服务效率。
总体来看,中国航运保险业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促进国际贸易、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正朝着更加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