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稳舵,全球重塑:博弈时代的航运市场新格局
2025-05-30 21:05:48
来源:Veson Nautical
编辑:
国际船舶网
我有话要说
随着中美贸易关系再起波澜,多项新关税措施陆续出台,影响已迅速传导至全球航运市场。
从干散货航线调整、油轮运输结构性转变,到LPG对美依赖带来的隐忧,本期报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运力错配、资产价值修正等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中国在新造船市场的主导地位也正不断巩固,造船订单再创新高,反映出中国企业在不确定性中谋求战略主动的坚定姿态。
散货船市场:关税博弈中的航线变局
美国是钢铁和水泥的重要消费国,而这两类商品主要通过灵便型(Handysize)和超灵便型(Supramax)干散货船运输。
近期,美国对所有钢铁产品征收了25%的关税;水泥方面的关税则按出口国区分。在为期90天的缓冲期内,大多数国家的水泥将被征收10%的关税,而中国出口的水泥税率则高达30%。这一措施或将对相关干散货航线造成不利影响。
然而,美国本身亦是干散货商品的净出口国,其出口量约为进口量的两倍。因此,若中国采取反制关税措施,反而可能对美国的干散货出口造成更大冲击。
美国是全球谷物、大豆和煤炭的主要出口国,其中大部分出口流向中国。根据最新协议,中国将对上述商品征收10%的关税。若未来进一步扩大反制措施,这些大宗商品将可能成为重点对象。
2020年至2024年间,巴西至中国的谷物和大豆运输平均航程为11,527海里,而美中航线的平均航程为9,971海里。这一贸易路线的转变可能会带来适度的货量海里增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2025年预计全球谷物和大豆供应充足。
另一方面,若出现欠收或供应冲击的情况,中国可能被迫重新采购需缴关税的美国货源,这将可能推高价格,并导致需求萎缩。
2020年至2024年间,巴西至中国的谷物和大豆运输平均航程为11,527海里,而美中航线的平均航程为9,971海里。这一贸易路线的转变可能会带来适度的货量海里增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2025年预计全球谷物和大豆供应充足。
另一方面,若出现欠收或供应冲击的情况,中国可能被迫重新采购需缴关税的美国货源,这将可能推高价格,并导致需求萎缩。
另一方面,若全球粮食出现减产或供应中断,中国可能被迫重新采购需缴高关税的美国产品,从而抬高进口成本,压制整体需求。
油轮市场:长航程转移对国际船队的隐忧
与中东和俄罗斯等主要原油供应国相比,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原油和成品油规模相对有限。尽管反制关税可能进一步抑制中美油品贸易,但这部分进口完全可以从其他国家替代。
尽管表面看似“中性”,但中美之间超长航程运输的减少,可能造成对国际油轮船队吨海里需求的结构性下滑。
另一种可能是:中国可能进一步扩大从俄罗斯进口受制裁的原油(同属长航程运输),但这一转变或将令受制裁船队受益,而非国际主流船队。
天然气运输:LPG依赖度高,LNG影响有限
由于中国对进口天然气的高度依赖,天然气市场面临的风险更高。
目前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性关税暂定为10%,预计美中之间的液化石油气(LPG)运输将维持相对稳定。
截至2024年,中国约59%的丙烷进口来自美国,显示出对该贸易路线的高度依赖。尽管中国可能增加自中东的采购,但全球供应量难以完全取代性价比更高的美国产品,因此10%的关税影响预计较为温和。
至于液化天然气(LNG),美中之间的贸易已暂停数月,预计短期内仍难恢复。鉴于中国拥有多元化的LNG进口来源,相较于LPG,其对美国依赖度更低。
整体来看,美中LNG贸易本身规模有限,其缺失对全球供需平衡及运输市场的影响较小。
集装箱市场:短期反弹与长期承压并存
受近期美方关税下调刺激,未来数月美国进口量可能短暂上升,零售商有望借机补库存。上周,美国西海岸港口已开始显现关税调整的影响,预计未来3至4周内,该影响将持续扩散,可能引发局部物流拥堵和即期运价波动上行。
然而,若90天缓冲期后,30%的中国商品关税仍维持不变,全年整体进口需求恐将进入下行通道。
资产需求激增:中国造船订单再创新高
在招商轮船、中远海运及旗下子公司的大规模投资推动下,自2024年以来,中国企业签署的新造船订单总额已达1,410亿美元。
这些订单高度集中在干散货和油轮船型,体现了中国在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下,战略性增强大宗商品和能源运输安全的意图。
受高钢价、产能紧张、好望角绕航等因素驱动,造船投资热度升温,使新船价格升至2009年以来高点。
从订单数据来看,油轮为最受欢迎的船型,共626艘,总价值达328亿美元;其次为干散货船,共507艘,价值197亿美元;再次为集装箱船,共368艘,订单价值高达550亿美元。
